47摄氏度的高温下,33岁的侯赛因在中铁十八局沙特公司承建的朱拜尔TS-8高速公路项目现场忙着调度指挥。他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和中籍员工交流,如果不是那张“洋面孔”,大家都以为他是中国人。
“刚来的时候,我什么都不会。现在出师了,也有了徒弟,马老师永远是我认为最棒的老师!”揽着师傅马兆国的肩膀,侯赛因笑得真诚而自豪。
13年里,侯赛因从一名钢筋工人,逐步成长为工班长、外籍劳工主管。从基础的体力劳动,到拿着图纸带领他的外籍工班独立施工,他不仅掌握了技术,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,成为项目上有名的“中国通”。
2007年,侯赛因来到中铁十八局沙特公司,他的师傅是来自山东菏泽的老技术工人马兆国,最早一批走进沙特的中国专业技术工人,有着丰富的“出海”经验。
“每名外籍工人都会配师傅,这样挺好,是中国技术走出去的好方式,在传帮带过程中我也能学到很多,比如英语就进步不少。”马兆国说。
为加快属地化发展步伐,立足沙特市场,中铁十八局选聘了数千人次的当地外籍员工。在培养“沙特通”的同时,中方也在培养“中国通”。为了培养好“洋徒弟”实现属地化转变,“导师带徒”延伸到了外籍队伍当中。
沙特公司总经理陈德斌介绍,自2001年进入沙特以来,公司不断将“中国技术、中国标准、中国文化”与当地技术、标准、文化融合融入,先后参建了沙特第一条轻轨──麦加轻轨,获得鲁班奖的沙特最长铁路——南北铁路,世界沙漠地区设计时速最高的高铁──沙特麦加至麦地那高铁。在沙特擦亮了中国品牌,推动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沙特开花结果。
作为公司的老员工,侯赛因先后参与了4个项目的建设,特别是参与了麦麦高铁,他感到特别自豪。当时K2大桥是该项目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,体量大、设计难。为了抢攻进度节点,他带领钢筋班突击作业。抢攻的同时,他发现以往工班的随机拆组,影响施工效率,因此提议由固定专业班组组成“专业队”。项目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,认可了他的提议。随后4个月的时间里,陆续组建土建、钢筋、机械、模板等十几个专业班组,为项目最终提前5个月完工提供了队伍优势。
“很多人跟我一样,在这里学到技术,能多挣钱,我家乡的很多人都很羡慕我。”13年里,侯赛因结婚、生子、升职,每一步都有着中国印记。“我的妻子是我的工友介绍的,我的孩子小名叫‘年糕’,我的技能是中国师傅教的,用中国话讲,这里像是我的‘娘家’,大家都是‘娘家人’。”
侯赛因是中铁十八局立足沙特,坚持“本土化”“属地化”管理的一个缩影。近20年间,集团沙特公司先后招入外籍务工人员超过2000人,中外务工人员比例从最初的1:1发展到如今的1:8,不仅实现了“一带一路”工程企业在境外建设“专业技术工人孵化地”的目标,而且越来越多的“洋徒弟”成为了“中国通”式的“洋师傅”。
来源:央视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