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中市全面推行职业培训“五单”模式
来源:互联网 作者:西部人力 发布时间: 2021-08-03 1023 次浏览

近日,巴中市结合就业培训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工作,制定出台《关于全面推行职业培训“五单”模式的通知》,提升职业培训规范性、针对性、实效性。

推行群众点单,精准化确定培训项目

以“群众想学什么”为出发点,构建满足群众意愿、市场需要的职业培训“点单”工作体系,解决培训项目匹配度不高、针对性不强等问题。一是现场点单。充分发挥镇、村(社区)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,集中组织专门人员,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,面对面征集有培训需求和愿望的城乡劳动者意愿,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培训需求明细台账。二是线上点单。通过公众号、微信群、电话等方式,线上广泛征集职业培训需求和愿望,建立线上培训需求台账。三是定制点单。主动对接各类企业、域外劳务基地(农民工服务站)、重点项目和产业,根据其行业特点、阶段性重点和季节性用工特点,一对一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计划。
推行人社派单,竞争性优选承训机构
按照“公开规范、自愿申报、择优选择、动态管理”的原则,选择承训机构后,由人社部门“派单”培训项目,解决“谁来培训”的问题。一是提前公开派单内容。聚焦企业、劳动者实际需求,组建专班对收集的培训需求和意愿进行汇总研判,形成本地培训需求清单,及时向社会发布。二是核查派单承接机构资质。组建工作组对报名的承训机构,逐项核查职业培训资质、工作业绩、师资力量、场地设施以及依法纳税、社保缴纳等内容,通过审查且符合工种承训条件的,进入比选环节。三是择优评选派单承接机构。采取现场多种方式,对承训机构师资配备、教学举措、后续服务等进行评估,择优选定职业培训机构。
推行学校接单,针对性夯实工作基础
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、农民工服务中心负责指导承训机构按照人社部门的“派单”,做到提前筹备、先行摸底、合理安排。一是接单准备。组织承训机构制定接单《工作清单》,按所“派”工种精心制定教学计划、教学方案,配备好师资力量,认真做好开班准备。二是接单调配。根据当年培训目标任务,摸清失业人员、城乡劳动力、高校(中职)毕业生、“两后生”等群体现状底数,结合实际合理调配培训工种和参训学员。三是接单审查。开班前,当地人社部门重点审查承训机构的教学计划、授课教师及资质是否与“派单”一致,培训对象、培训场地、开班人数是否符合要求等,凡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形,责令承训机构整改后方可开班。
推行全程管单,规范化提升培训质效
充分发挥全市职业培训视频汇聚平台作用,建立“现场+线上+考评”全程监管机制,形成规范化、标准化就业培训监管“范本”,解决“如何监管”的问题。一是教学现场管。利用V2.0平台为参训者建立电子档案,识别参训学员身份,记录培训项目和补贴享受信息,避免违规重复培训等问题。教学中,每班次明确1个工作组,采取看场所、听授课、翻阅日志、查笔记、听意见等方式,对每班次的培训学时、课程执行等情况进行不少于3次的现场跟踪。二是过程线上管。适时通过全市职业培训视频汇聚平台,重点对培训教学、学员到课、现场秩序等情况开展线上监管,从技术上防控参训对象不准、培训造假、缩减学时、调整课程、套取骗取补贴资金等问题。三是补贴考评管。
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、农民工服务中心可聘请三方机构,按不少于当期培训班学员人数10%的比例开展回访与绩效评估,形成涵盖满意度、就业率、实操能力相结合的评价结果,作为培训补贴申领的重要依据。同时,实行“培—管—审”分离机制,构建补贴申报“初审、复核、公示、审批”4级把关体系,保障培训补贴发放的依规性、有序性。
推行就业订单,多举措确保结业有岗
秉持“结业即就业”理念,紧盯市场需求,不断拓展就业渠道。一是结业现场订。培训结业考试合格后,邀请相关“点单”企业在结业发证现场,“一对一”“面对面”选聘结业学员入职。二是专场招聘订。通过举办大学生、退役军人、脱贫劳动力等专场招聘会,邀请市内外各类企业、重点项目等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,搭建用人单位和结业学员双向选择平台。三是定向订单订。聚集“点单”园区、企业、重点项目的岗位需求,签订定向就业订单协议,组织结业学员到企业就业。四是市场派遣订。根据域外劳务基地和农民工服务站收集的用工需求,多渠道引导结业学员有组织化转移就业。五是创业扶持订。用好用活创业政策,有针对性鼓励和支持培训结业学员自主创业。

来源:四川省人社厅